听力下降是很多人都有的症状,但是大部分人认为的耳聋就是听不见,其实能听到别人说话但听不清楚说什么也是属于耳聋的一种,这和言语识别能力有关的。
高频下降后对生活还是有影响的,还是需要及时佩戴助听器的。按目前国外的大数据,语后聋听力下降一般从发生到看医生需要4-5年,使用第一台助听器需要6.2年。国内还没有相关数据研究。发现自己听力下降,常常是听力对日常生活已经产生影响了。长期听力损失会导致听觉功能退化,言语分辨能力变差。长此以往,即使以后想佩戴助听器,也会有条较长的康复之路要走。
为什么有人能听见,却总听不清呢? 这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缺失了一部分!
声音分为高频、中频、低频,而我们人体负责感知声音的耳蜗毛细胞也有他们各自的分工,有的对高频声音敏感,有的对低频声音敏感。有人之所以听得见、听不清,就是因为他们感知对应声音的耳蜗毛细胞衰老或受损了。
导致言语识别率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?
◆ 听力下降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听力干预,拖的越久,言语识别率越差。
◆对于长期听不到的言语信号的声音,大脑会产生遗忘,即使之后再听到,也无法解析和分辨出声音所代表的含义。言语识别率下降后,是很难恢复的。
◆ 听力高频部分损失越重,言语识别率越差。
◆ 听力损失时间越长,耳蜗死区检出率越高,言语识别率就越差。耳蜗死区是指耳蜗中的内毛细胞或听觉神经出现严重损伤,不能正常工作,无法将声音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区域。
◆ 引起听力损失的部分越靠近听觉中枢,言语识别率就越差。
不管是听不到还是听不清,都是有听力损失的表现。发现听力有问题,不要放任不管,一定要尽早干预,积极改善聆听状态,回归清晰聆听的世界。